器官移植中心
ORGAN TRANSPLANT CENTER
央广网天津10月17日消息(记者陈庆滨)记者从日前举行的“2016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获悉,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建立完善的器官保存及体外修复体系与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的评估、筛选标准”已结题。课题组通过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多种新型器官保存液、人体器官储运保存装置、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等,可显著提高心脏死亡捐献供体器官的保存及修复效果,改善移植物功能。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承办的“2016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于2016年10月14-16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召开。在本次年会上,天津一中心医院副院长、863计划课题负责人郑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在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31个省份开展了居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工作。居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大致存在两种供体类型:一种是脑死后的捐献,一种是心脏死后的捐献,相对而言,心脏死后的捐献比例更大一些,但心脏死后器官捐献也存在一些弊端,即由于温缺血时间长,因而对器官的损害比较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植的效果。围绕如何减少这种损害天津一中心医院和国际上的一些科研机构同步开展了研究。目前,经过大量的大动物、小动物试验,他们创造性研发了多种新型器官保存液、人体器官储运保存装置、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等,通过一系列灌注的办法来模拟体内环境的变化进而修复心脏死后供体捐献器官所受到的损害,这样器官质量在得到改善后,用于临床上的移植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据天津一中心医院副院长、863计划课题负责人郑虹介绍,目前这一课题已形成了5项国家级的专利,从实验效果看,可显著提高心脏死亡捐献供体器官的保存及修复效果,改善移植物功能。同时,由本课题支持,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还联合我国多家器官移植中心,起草了多项器官移植相关标准,这些标准目前已经过全国移植专家的反复讨论修订,今后对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有序规范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